apple服务
18876940507
apple服务
店铺信息
店铺名称
 :
apple服务
店铺地址
 :
无锡滨湖河埒
快速入驻,精准推广
联系电话
业务电话
 :
18876940507查看

特别提示:智慧城国、智慧系统社区、智慧硬件社区、智慧产业圈共四大群友通讯录,目前已有成员近2000人,分别属于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系统集成、设备、产业等领域,现开放,征集各省市助理管理员,数量不限,要求具有智慧城市不同行业系统集成工程项目背景、对整合有深入的理解、在业内有良好人脉,有意者 咨询,报:姓名+省市+行业+助管。

最新直播:智慧教育系统集成工程的硬件、软件、平台和解决方案,适合于智慧教育项目总包、集成、工程商的技术人员参加,付费参会人员 均可免费获得《智慧教育最新解决方案全集》,报:姓名+智慧教育方案。

以下智慧城市建设系列指南可 咨询付费获取:

2000页(智慧水务产品选型指,南)

1000页(智慧旅游专辑)

编者的话

当前,智慧教育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期推荐阅读和智慧教育建设的内容。

目前,中国鼓励创新创业,相应地也要求智慧教育创新模式。

关键看点在于:全民双创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打造适合于创新创业的教育新体系?通过下文可以细细体会。

同时,智慧教育软硬件供应商目录也有助于智慧城市总包、集成和工程商拿项目,欢迎 付费咨询索取。

一、智慧教育系统集成工程的主要内容,案例

二、双创促进智慧教育模式创新,案例

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年-2019年)

为全面深入推进我市“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江西省中小学信息化基本标准(试行)》及《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教育事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思路

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各项要求,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作用,强化顶层设计,以优质教育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教育质量,推动我小学教育现代化。

二、发展目标

到2019年,围绕构建“四化”教育体系和“三学”的学习型社会,着力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应用效果,形成与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新局面。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实现光纤宽带网络全覆盖、优质班级全覆盖、教师学生网络学习空间全覆盖;信息技术与教学和管理深度融合,形成一批有针对性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创新模式;建成“洪教云”,教育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功能不断拓展延伸;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基本建成;信息化推进保障机制健全完善;教育领域网络安全制度体系健全,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效能,提高教育治理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基本实现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现代化。

三、主要行动

(一)“三通工程”全覆盖行动

1.行动目标

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加快改造和完善全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网络环境建设,提高终端设施普及水平。到2019年,100%学校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班班通”,100%教师、80%小学四年级学生以上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2.行动内容

宽带网络校校通。加快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到2019年,学校宽带接入比例达到100%;有效提升各类学校和教学点出口带宽,城镇学校班均出口带宽不低于8M,有条件的农村学校班均出口带宽不应小于4M,有条件的教学点接入带宽达4M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城镇和农村学校多媒体教室全覆盖,师机比不低于1:1,生机比达到教育部规定标准。

专栏1 宽带网络校校通覆盖标准 根据各学校不同情况从以下主要维度确定宽带网络校校通覆盖标准:

⊃2;全小学实现宽带接入互联网,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无线网络覆盖面;

⊃2;学校所有教室具备网络接入条件,并配备师生使用的网络学习终端(电脑、一体机等)情况;

⊃2;推进宽带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基本建设情况: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有线、无线)、教育教学设施建设(计算机教室、录播教室)以及信息化管理设施建设等; 优质班班通。依托国家和省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市县区和学校要组织开展优质建设活动,鼓励学校、教师不断推送优质教育教学,逐年遴选一批优质教育和校本,形成全市优质库。同时建立完善教育遴选、建设、推送和应用的奖励机制。到2019年,基本建成涵盖各学段、各学科的优质超市,全面打造我市分学校、分学科、分层次的优质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区域内优秀100%推送到各个班级。

专栏2 优质班班通覆盖标准 根据各学校不同情况从以下主要维度确定优质班班通覆盖标准:

⊃2;通过网络进行课堂教学的参与面;

⊃2;利用录播教室进行常态化教学建设情况;

⊃2;应用优质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建立和考核情况;

⊃2;建设一批高质量的“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情况;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2017年,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力量完成学习空间功能优化工作,为教师提供好用适用的工具,促进教师高效备课和有效教学。各县区和直属学校要重点引导学生建立个性化学习空间,汇聚拓展性学习,并利用在线学习工具、微课程、电子教材、网络等,开展基于学生空间的个性化展示、自主协作和探究学习及训练考试等,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自主服务的良好习惯。2018年,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学习空间应用机制,开展教师、学生空间评选活动。到2019年,力争实现100%教师应用空间进行教学与教研,通过学科教师与学生空间的互动带动学生空间的应用,力争小学四年级以上80%学生能利用空间进行学习。

专栏3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覆盖标准 1.学校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覆盖,主要维度:

⊃2;学校、教师和小学四年级以上学生网络学习空间开通情况;

⊃2;网络学习空间的使用纳入教学常规管理和教师绩效考核情况;

⊃2;建立学习空间应用机制,自主开展班级、教师、学生空间评选活动情况;

⊃2;通过空间实时向家长即时通讯,创新家校共育模式;

2.教师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覆盖,主要维度:

⊃2;教师养成信息化教学的习惯,并进行实名制开通;

⊃2;应用网络学习空间进行网络教研、课堂教学、思想品德教育情况;

⊃2;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学生成长记录、空间交流协作应用情况;

3.学生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覆盖率,主要维度:

⊃2;建立基于云服务模式实名制的网络学习空间情况;

⊃2;运用数字开展自主学习情况;

⊃2;使用网络作业、网上自测、拓展学习、网络选修的考核通过率; (二)“洪教云”项目建设行动

1.行动目标

“洪教云”建设项目,旨在搭建“1+3”教育信息化平台,形成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发展新格局。即打造“教育云大数据中心”,建设覆盖全市、分布合理、开放开源的基础云环境,支撑形成云基础平台、云平台和云管理平台的层级架构。到2018年,初步完成“洪教云”项目建设,启动“1+3”平台试运行,并实现各级各类平台互联与数据互通;到2019年,全面完善并推广“1+3”平台,加快推进教育云平台和管理服务平台的有效部署与应用,为全小学生、家长、教师、教研员、教育管理者等用户提供教育基础云服务。

2.行动内容

建立市级教育大数据中心。建设级教育大数据中心是支撑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大数据中心主要以网络阅卷分析中心、录播中心、校园安全监控指挥中心、教育管理台等数据为基础进行建设,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提供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和管理决策平台。

建设教育云基础平台。云基础平台依托级教育数据中心,充分整合云平台、云管理平台、录播系统、监控系统、OA系统、装备云平台等,承担着基础教育大数据的业务管理、决策支持、监测评价和公共服务水平等应用服务工作,实现基础数据共享、系统数据交换及统一身份认证,有效解决“信息孤岛、应用割据、重复建设、体系混乱”瓶颈,形成区域统筹建设、各地个性应用可持续发展模式。

建设教育云平台。建设教育云平台,逐步建立“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的开发应用机制,形成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为主导、市场提供个性化服务为补充的服务模式,同时汇聚百家事业单位、千个网上优质教育应用交流社区、万名中小学教师学生,重点打造“四个课堂”,生成特色鲜明、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的优质库,实现全市教育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建设教育云管理平台。根据国家、省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相关要求,统筹整合各类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并与各业务处室及省级系统有机衔接,实现对教育质量、招生考试、学籍管理、毕业生就业和基建投资等状况的有效监管,提供学生、教师、学校动态的评价服务。到2019年,建设纵向贯通、横向关联的市级教育管理信息化管理平台并面向所有市直属学校开放。

(三)“智慧校园”建设行动

1.行动目标

以智慧应用为核心,强化星级智慧校园工程建设,积极开展3D打印、创客课堂、慕课、微课、在线虚拟教室,互动VR等科技创新活动以及远程互动协同课堂、在线教研、名师微课、在线辅导、在线练习、作业智慧分析与智能评价教育教学活动,形成以移动终端、云服务、智慧教育等为主要标志的智慧校园环境,以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泛在学习为主要特征的智慧教学和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智慧管理,倡导全小学从自身需求出发,探索符合校本实际的智慧校园建设模式。到2019年,市直学校基本实现智慧校园全覆盖,全市共100学校智慧校园建设。

2.行动内容

开展慕课等试点示范工作。在已经建成的录播教室基础上开展智慧课堂示范体系建设,征集和建设与中小学现行教材配套的精品课例视频,重点是微课视频,实现常规课例视频和微课视频对中小学主流教材版本所有知识点的补充与覆盖,开发视频课程的配套参考教案、题库、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拓展课外读物等。同时开展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电子书包”、“多终端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试点示范工作。通过海量存储、智能化的采集、信息推送、统计分析等一系列先进技术手段,

探索创客教育新型教学模式。借助图形计算器、人机交互、传感感应、三维仿真、虚拟现实等技术,推进Steam课程、数学、智能机器人、3D打印等数字化创新实践室和创客空间建设,构建智能化、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环境,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拓展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到2019年,全市30%的小学和50%的普通中学至少建有1个创客空间或数字化创新实践室。

推进班班通“智慧课堂”教学。随着宽带网络接入学校,班班通普及率越来越高,为充分利用班班通设备,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探究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的高效教学理念,在班班通设备应用的基础上开展互动课堂教学。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应用平台为基础,利用云库、互动教学客户端及答题接收器及课堂互动工具,实现共享、互动学习、智能教学分析,确保教师精准教学、学生精准提分、家长精准辅导,提高现代化教育教学发展水平。

专栏4 智慧校园建设行动 成立智慧校园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中小学“星级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指南》、《中小学智慧校园星级评定方案》,每年面向全小学建设10所智慧校园(含县区),建设均按照“自愿申请”的原则,严格执行先申请再审批后建设的程序,加大对智慧校园应用扶持力度;所有学校智慧校园参照市级建设标准的基础上按“一校一策”制定本校《智慧校园建设方案》,统筹指导本校智慧校园建设,构建校园信息化崭新格局;依据《中小学智慧校园评定细则》,对已完成智慧建设的学校进行星级评定,随智慧校园星级不同资金倾斜程度不同。

(四)“优质普惠”行动

1.行动目标

积极探索优质数字教育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服务模式。利用优质重点开展面向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的网络课堂在线教学工作,实现点对点的网络教学同步传送和师生教学双向互动,共同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2.行动内容

“三名课堂”试点引领。结合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晒课活动,实施网上名师优课建设工程,积极打造以中小学录播课程为核心的云平台,建设教师课堂评价系统,形成教师专业成长档案,开通网上课堂和课程直播,并以此为基础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网络“名科课堂”、“名师在线课堂”、“名校云课堂”等新型课堂模式,形成名师优课教育库。

“农村同步课堂”推广应用。为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的数字化差距,把农村和贫困地区学校作为建设重点,采取1个中心校带动3所教学点的模式,打造300所“农村同步课堂”。通过向教学点及时传播名校名师优质的课堂教学实况,以极小的成本有效地解决城乡师资力量不均衡,部分乡镇学校缺师少教以及音乐、美术、英语开不齐课等问题,实现远程师生间的实时互动,促进教育均衡。

“第二课堂”特色创新应用。“第二课堂”特色以微课程为学习载体,慕课建设为理念, 以满足学生多样性和差异化的学习需求为目标,支持微课程发布和共享,学习过程跟踪和行为控制,在线练习和作业发布,成绩评测和数据分析,师生在线交流互动等功能的校本特色课程网络互动学习平台。目前,“第二课堂”应用平台已完成部署工作,下一步将依托“第二课堂”应用平台,通过市场化手段引进丰富的特色教育教学,大力征集优秀教师自制,组织开展特色应用成果展示活动,逐步完善特色库,形成结构合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开放共享的特色体系,推进市直学校课程转型升级和在线开放共享,加速信息化环境下人才的培养。到2019年,生成优质特色2000条。

专栏6 “优质普惠”行动 到2019年,全市评定并授牌3个“教育信息化创新示区”、100个(含县区)“名师在线课堂”及1所市级“云校”,重点打造300个“农村同步课堂”,优质特色2000条。制定《教育信息化创新示区建设标准》、《名师在线课堂建设标准》和《云校实施方案》,完善农村中小学网络联校“1+N”教学机制,推动优质学校教育在边远地区和教学点进行远程直播,组建金牌名师团队,健全开发优质激励机制,促进优质共享。

(五)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行动

1.行动目标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要继续以中小学和职业院校教师为重点,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培养信息化教学的习惯和素养,同时完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考核办法,保证教师具备信息技术能力;要增强教育信息化管理人员的信息规划、统筹、协调能力,加大信息技术对学科支持力度。

2.行动内容

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素养和应用能力。市级建设培训课程超市,采取集中培训、远程培训、校本培训等方式,完成不低于每教师80学时的信息技术能力全员培训。市、县区和学校要积极推进教师网络校本培训,组建校级“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团队”,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与各类活动进行有效整合,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区域内、跨区域网络协作教研,交流、学习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经验,特别是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与学科教学培训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信息化素养和技能培训、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培训等,着力提升教师适应信息时代需求教学能力。探索建立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激励机制。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资格认定、职务(职称)评聘、继续教育学分等级和考核奖励等教师管理体系,列入幼儿园、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评估和校长考评的重要。组织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示范课评选、教学技能比赛、微课大赛和精品课程征集等活动,形成良好应用氛围。

专栏7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 每年力争实现“112”教育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目标:培训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局长、校长100人;培训学科骨干教师1000人,其中:幼儿园100人、中小学700人、职业院校200人;培训信息技术教师2000人,其中:城镇信息技术教师800人、乡村信息技术教师1200人。

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各县和学校要进一步落实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按照国家课程标准足额开出开好信息技术课;加强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研究,建设与当前信息化学习环境相适应的信息技术地方教材,弥补目前国家教材内容陈旧落后而不能适应学生学习生活需要、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需要的不足;变革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网络学习空间学习的方法和路径,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微课等开展学习活动;完善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体系,加强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过程、方法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考查与评价,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减轻学生的负担。培养学生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与信息运用的能力,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提升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行动

构建智慧教育技术支持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以区域为单位建立支撑学校信息化设备、网络环境、应用软件等正常运行的技术服务体系和运行维护保障体系。

推进全市信息化资产的统一管理,有效的统计和分析全市信息化建设情况,为智慧教育提供信息化基础设施层面的决策支持。建立全市统一的在线资产监控系统,实时监测信息化资产的运行状态,使运维服务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化,在信息化基础设施运维层面实现智慧运维。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规范化管理体制机制。各县和学校要理顺信息化管理体制,建立“一把手”责任制,主要领导亲自抓信息化工作。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教研、培训、装备和财务等各部门参与协作的“信息化”工作机构,落实“信息化办”工作职能,完善教育信息化组织领导体制, “信息化办”在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统筹协调、指导推进本区域、本单位内教育信息化相关工作,要设立“时间表”和“路线图”,推动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强化“信息化办”归口管理,从而形成快捷、高效、有序、有力的全市教育信息化管理体系,强力推动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

(二)整合,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服务支撑机制。各县和学校要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形成各方重视、合力推进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局面。要探索和建立便捷高效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服务支撑机制,充分发挥基教、教研、培训、职教、幼教和装备等教育系统各机构的作用,充分利用相关企业专业化服务的优势,形成合力,为学校、师生等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要加强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学校要设立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机构。

(三)加强督导,建立制度化的评估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基本办学条件,纳入基本办学指标,制定针对区域、学校、课程、、教师、学生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将相关评估纳入教育督导工作,有效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各县要将教育信息化作为重要指标,纳入本地区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设计要突出以教学为本,以应用效果为依归的宗旨,并将实施情况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履职考评指标。要全面实现面向区域教育信息化的量化督导评估和第三方评测,将督导评估结果作为问责依据,以提升各地区、各学校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四)完善保障,形成多元化投入支持机制。各县要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学校购买服务”的教育信息化投入机制。将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和维护费用设立专项资金列入部门年度预算,在学校公用经费中予以保证;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中的5%-10%完全用于学校信息建设与服务,逐步完善社会团体、企业支持与参与的建设机制,采取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加大经费投入,为教育信息化规模化与常态化应用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各县区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制定完善本县区的行动计划。

结束语

智慧教育体系建设正在向深入发展,衡量教育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是:城市是否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活力和持续不断的动力?城市经济增加值是否大量地来自创新创业?城市是否具有持续不断的新人涌入就业?

打造创新创业的大环境不是仅仅依靠智慧教育系统集成工程本身就能实现的,重要的还是在于:城市一定要有激发创新、创想、创业的体制和机制!

2. 软件开发

FAQ 序名称 摘要 文件大小 1 218M 2 103M 3 50M 4 108M 5 322M 6 63M 7 8 99M 9 21M 10 204M 11 45M 12 223M 13 101M 14 70M 15 55M 16 26M 17 18 191M 19 210M 20 235M 21 352M 22 165M 23